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365体育博彩:印发《中国制造2025攀枝花推进方案》的通知
www.maomin.org 发布时间:2017-09-06 来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 索 引 号 :008320033/2017-00049
- 发布机构: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17-09-06
- 发布日期:2017-09-06
- 文 号:攀办发〔2017〕136 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中国制造 2025 攀枝花推进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 年 9 月 6 日
中国制造 2025 攀枝花推进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 2025》《中国制造 2025 四川行动计划》,充分抓住国内外制造业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 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发挥我市钒钛资源优势,深入实施“ 五个一工程” ,加快推进我市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实施期限至 2025 年。
一、攀枝花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机遇
(一)产业现状与发展基础。
“ 十二五” 以来,我市紧紧围绕“ 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 战略部署,着力推动由钢铁经济向钒钛钢铁转变、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市已形成年产 800 万吨铁、600 万吨钢、550 万吨钢材的钢铁产业,是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基地、国内最大的钒钛低微合金钢生产基地和最大的重轨出口基地;形成了从钒渣到五氧化二钒、三氧化二钒、钒氮合金、高中钒铁等全系列的钒制品产业链,是世界最大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形成了年产 60 万吨钛白粉、2.75 万吨海绵钛、4000 吨钛锭的钛产业,是国内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钛金属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冶金机械、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成套装备及零部件、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制造行业体系。2016 年全市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 154 户,实现产值 934.1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55.31%;国家级技术中心 1 家,省级技术中心 10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33 户。
但是,我市制造业仍然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比重过高,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相对较低;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不高;三是产品单一,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知名品牌数量少、销售收入占比低;四是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五是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基础薄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六是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滞后,自动化、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
(二)挑战与机遇。
推动我市制造业快速发展,必须抓住制造强国、制造强省的重大历史机遇;必须体现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加快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必须与《中国制造 2025》、《中国制造 2025 四川行动计划》充分衔接,全面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沿海制造业“ 腾笼换鸟” 的布局推动国内制造业空间格局加快演变,东部地区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中低端制造业正向中西部和东南亚转移。因此我市既要前瞻布局高端制造业,又要抓住机遇建设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基地,在做大制造业规模、保持制造业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积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逐步提高中高端制造业比重和水平。
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释放开辟发展新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推出四化同步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实验区、全力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不断释放内部需求和拓展外部市场,也为我市在新一轮国际国内制造业分工和开放发展中抢占更大市场提供机遇。
经济发展“ 新常态” 要求加快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新常态下,制造业发展速度、动力、结构和模式发生积极转换,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此时,我市既要解决制造业由小到大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要解决制造业由低到高、由弱到强发展不足的问题,适时布局高端制造业,同步推动中低端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升级,实现规模与质效发展并重、结构与能力同步优化提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央“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牢固树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主题,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突出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补齐行业短板。坚持增量与存量并重、速度与质效并举,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基本实现信息化普及、智能化转型、高端化突破,努力将我市建成立足攀西、带动西南、辐射东南亚的特色制造产业(产品)基地,进入全省制造强市行列。
(二)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制造业保持平稳运行,实现有质量的中高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高端装备竞争力逐步增强,两化融合逐渐深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模式初步形成,节能减排成效领先于工业平均水平;努力打造“ 立足攀西、带动西南、辐射东南亚” 的特色制造基地、创新基地和服务基地,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达到 2000 亿元左右。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重点制造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高端制造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 5%以上。
2.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5 家,达到15 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7 家,达到 50 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 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以上;在制造业重点领域攻克一批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
3.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一定成效,培育 5~10 户互联网+协同制造标杆企业,积极推进智能工厂(车间)建设。
4.绿色生态低碳发展。重点制造业企业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1.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科技资源合作,共建、联建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产业研发中心,积极推进建立产、学、研、用、投一体的技术创新联盟。
2.着力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制定产业前沿技术攻关计划,在轨道交通、钛材深加工、新材料和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机械制造产品创新研制,积极推进首台套、首批次运用。
3.推进科技与产业金融深度结合。实施“ 科技创新中心+龙头企业+产业金融” 的平台组合行动,着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 三链” 融合。
(二)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
1.强化“ 四基” 创新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基础原材料、基础零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工艺技术和制造方法创新体系,建立关键共性工艺技术和制造方法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联合引进和技术攻关。
2.促进整机和“ 四基” 企业关联发展。在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工程机械、矿用汽车等重点领域,实施“ 整机带基础” 、“ 龙头拉中小” 产业配套行动,鼓励我市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等龙头企业、外来投资整机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零部件和原辅材料,加快培育特色鲜明、配套能力强的成套装备产业链。
(三)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 设备换芯” 、“ 生产换线” 和“ 机器换人” 改造计划;加大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数字化、自动化改造力度。
2.推进“ 互联网+协同制造” 。重点在装备制造领域推进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构建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3.加强智能制造基础能力建设。推进基于企业、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建设,着力提升设备、产品、人之间的数据连接、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能力,建设完善重点行业和领域的“ 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中心。
(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1.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开展重点领域产品工艺优化行动,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
2.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建设制造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中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
3.培育制造业品牌。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倾力打造知名工业品牌。
(五)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工程。
1.推进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大力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
2.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企业提高绿色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发展,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
3.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
(六)深入推进制造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1.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开展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 四基” 能力提升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开展传统产品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传统产品的智能化、复合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配套、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
2.优化制造业布局。优化调整制造业生产力布局,支持钒钛高新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及优质原材料产业,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发展以矿用车为主导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建立园区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构建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3.培育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区,培育矿山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4.发展壮大制造业企业群体。大力实施“ 小巨人” 培育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和创新发展;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业化高的中小企业。
(七)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1.推动“ 制造+服务” 发展。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优势企业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2.推进第三方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融资租赁、品牌建设等第三方服务业。
3.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服务配套设施和能力建设,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八)提高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1.推进制造业重点领域“ 引进来” 。 创新引进模式,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由引进生产能力为主转变为引进核心技术、人才、资本为主;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攀设立制造基地,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
2.推进制造业优势企业“ 走出去” 。鼓励矿山机械、冶金机械等产能向东南亚地区转移,支持钒制品、钛合金、轨道交通等开展国际国内技术合作,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四、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
(一)基础原材料和新材料。
1.特钢原材料。
立足我市含钒钛低微合金钢优势,实现非调质钢、齿轮钢、轴承钢等汽车用钢、机械用钢等产品的突破发展和升级换代,重点研发汽轮机叶片铸锻钢、超超临界锅炉用钢、节镍型高性能不锈钢等新材料,成为西南及全国含钒钛汽车用型钢和装备制造机械用钢生产基地。力争到 2025 年,特钢原材料新增产值20 亿元以上,建成含钒钛汽车用钢、机械用钢生产基地。
2.优质钒钛铸造生铁。
突破钒钛磁铁矿生产铸造用生铁的工艺技术瓶颈,重点推进铸造用生铁、铸造用高纯生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实现铸造用生铁、铸造用高纯生铁的阶段性发展。力争到 2025 年,含钒钛铸造用生铁产业链新增产值 70 亿,建成我国西南地区铸造产业优质铸造用生铁供应基地。
3.钒钛新材料。
加强基础研究,不断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瓶颈,实现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突破发展,重点发展汽车、石油化工、日用化工、机械制造、海洋工程及环保等领域用钒钛材料,加快宇航级钒铝合金、钒薄膜、高端专用钛白、碳氮化钛、钛钢复合板等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力争到 2025 年,钒钛新材料产值达 500 亿元,钒钛新材料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40%以上,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钒钛新材料生产供应基地。
4.石墨及石墨烯材料。
以石墨深加工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整合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石墨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纯石墨、高碳石墨、石墨锂电池负极材料、碱性电池用导电石墨、高导热柔性石墨、胶体石墨、硅化石墨、等石墨材料产品。到 2025 年,力争建成国家级石墨新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基地和示范区,力争实现产值 400 亿元。
5.稀贵金属材料产业。
加快从废弃资源中提取钪、镓、铬、镍、钴、铟、锗等稀贵金属,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所需镍铁合金、钼铁合金、钴合金及其产品,提高钴、镍、铜、硅等伴生矿资源利用效率。到 2020 年,铬回收达到万吨级水平,钴、镍、铜回收达到千吨级水平,钪、镓回收达到百吨级水平。
(二)矿山机械。
重点开发生产破碎机、球磨机、磁选机、浮选机、洗选泵、渣浆泵等成套设备,提升磨球、轧臼壁、破碎壁、颚板、板锤、锤头、磨机衬板、磨辊等耐磨零部件的产业化能力,推广应用矿山机械再制造技术。力争到 2025 年,矿山机械及零部件总产值达到 100 亿元。
(三)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坚持以矿用整车、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为主攻方向,做精做强汽车制动系统,拓宽汽车零部件产品种类,向中、重型商用车零部件领域发展。积极开发钛系汽车零部件,逐步实现钛合金零部件在汽车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与成渝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协作,提高攀枝花汽车零部件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到 2025 年,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 100 亿元。建设成为成渝昆及东南亚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矿用车生产基地。
(四)节能环保设备。
突破高效节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余能循环利用等防治与处理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低碳环保和有利于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的成套装备。力争到 2025 年,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实现产值 100 亿元,建成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国家资源综合利用“ 双百工程” 示范基地。
(五)新能源装备。
着力在太阳能、风电、生物智能发电装备领域实现突破,在钒电池、钛酸锂蓄电池、储能材料、储热材料、钒电解液、太阳能陶瓷、风电叶片等领域完成一批新产品研制和产业化,力争到 2025 年,新能源装备产业实现产值 100 亿元,把攀枝花打造成为太阳能应用、先进技术示范、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
(六)轨道交通装备。
在现有重轨产品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轮轴轴承、齿轮传动系统、齿轮轻质合金箱体铸造、减振装置以及铁道养路机械装备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积极开展列车车轮及轮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化验证。力争到 2025 年,把攀枝花打造成为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其工业总产值达到 100 亿元。
(七)钒钛领域生产设备。
着力在钛白粉、海绵钛、钛渣、钒渣等所需装备领域实现突破;在回转窑、还原蒸馏炉、多膛炉、反射炉、闪速炉等炉窑类设备和罐、釜、槽等容器类装备及配套零部件领域完成一批新产品研制和产业化。力争到 2025 年,钒钛领域装备产业新增产值 20 亿元。
(八)钛材深加工。
通过引入板、带、管、棒、线、饼、环、箔等钛材深加工,实现钛材进入化工、医疗、体育与旅游休闲、汽车、军工、航空、海洋等领域的突破发展。重点优化发展汽车、石油化工、日用化工、机械制造、海洋工程及环保等领域用钒钛材料,加快石油化工用泵阀、钛—钢复合材料压力容器、钛油井管、钛钻杆,汽车轻量化用钛合金零部件,人工关节、齿科材料、血管支架等生物医疗用品,海洋工程用管件、阀件、紧固件,通用航空用钛合金零部件等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力争到 2025 年,钛材深加工产业工业产值达到 200 亿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钛材深加工中心城市。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产业服务水平。简化技术改造审批程序和环节,鼓励“ 零新增地” 技术改造项目。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动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增强制造领域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带动力。强化产业政策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联动,发挥产业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结构性减税政策效应,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优先投向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整合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化改造;转变现行财政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放大作用,利用兴攀基金、得天基金、钒钛产业基金等政府主导基金,带动金融资本加大对制造业的投入;依法加强对创新和实验阶段财税支持,依法加大对重点突破领域企业研发投入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力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建立全市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支持担保机构联合担保,鼓励担保机构与省级再担保机构合作,提高制造业融资担保比例。
(三)加大要素保障力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制造企业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强化供地需求管理,在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支持优质技术改造项目和先进制造业项目;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家、省上现行优惠政策,为制造企业做好电力和运输保障;加强全市成品油分销体系建设,保障成品油供应;加快推进缅气入攀工程建设,解决制造企业用气问题;加强园区集中供水、供气设施建设,保障制造企业水、气供应。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计划,打造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示范,强化工匠精神意识。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加大制造业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引智力度;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和环境。
(五)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建立攀枝花市推进制造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参加,统筹推进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发展,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成立装备制造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智力咨询机构,为推动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装备制造产业推进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