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阳光花城

www.maomin.org     发布时间:2024-11-19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从龙肘山到白灵山,崇山苍茫;从雅砻江到金沙江,大江奔流;从高山到平地,民族团结一家亲。

  攀枝花市,因三线建设而生,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这里,曾经是“民族走廊”“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如今,这里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经过近60年的开发建设,这里已是各民族文化创新交融之所,全市44个民族的群众在这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近年来,攀枝花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形成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双融合、双促进的工作格局。

  以文化融“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初冬时节,碧绿的金沙江绕城流淌,城市在鸟语花香的熏陶中醒来。

  早上9点,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迎来第一批参观者。“上世纪6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35个民族的数十万青年把喜怒哀乐留在了这座钢铁之城,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讲解员杨永虹的话语,将大家的思绪带到了战天斗地的攀枝花开发建设初期。

  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苗族群众李霞说:“这里还原了众多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场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听讲解员讲述红色革命党史、三线建设的历史故事,是攀枝花以文化融“心”,增进文化认同,共建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的缩影。

  如今,攀枝花已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服务阵地全覆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公共文化机构、进基层文化阵地、进旅游景区,培育少数民族艺术家和民间文化传承人,推出《舞动彝乡》《斑鸠吃水》等群众文化作品,仁和区平地镇、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盐边县红果彝族乡获评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编纂了《攀枝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攀枝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集》;创作出火遍全省乃至全国的《火红年华》《金沙江上那座城》等彰显三线精神的文艺作品;落成三线建设英雄纪念碑;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入选“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这一切,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景。

  以产业融“力”,推进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产业是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根基,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市民族宗教委负责人说。

  近日,在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芒缘”果园,袁荣拿着自家种的芒果在抖音平台直播。她切开芒果,边吃边跟网友互动:“我们这个芒果好香啊,把蜜蜂都引过来了。”

  曾经,这里是贫困村。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等工作的深入推进,混撒拉村芒果产业得到极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房”,全村芒果发展至2万亩,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

  在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古村落“沉睡”的文旅资源变成产业。今年春节期间,迤沙拉吸引游客近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千万元。

  在米易县麻陇乡,千亩“妞妞桃”迎来丰收,沉甸甸的果实、一路走高的价格,让果农们喜上眉梢……

  这一幕幕喜人的场景,离不开攀枝花以产业融“力”,持续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的加持。

  攀枝花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全面融入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

  2021年以来,全市争取省级以上各类民族专项资金9309万元,撬动、整合其它资金8亿元,在全市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9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4个、民族团结进步学校示范项目12个,建成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

  同时,建立起共富帮带机制,14位市级领导、47个市级部门(单位)结对联系协作共富帮带14个民族乡(镇),119家市级部门(单位)定点帮扶联系63个民族地区脱贫村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万企兴万村”活动中,全市337家企业结对联系96个民族村,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发展,扩大了各民族的“团结面”。

  民族团结聚力,乡村产业发展迅猛。攀枝花因地制宜发展“攀粮”“攀果”“攀菜”“攀畜”“攀花”等特色精品农业,大力推行富民增收的“立体农业”和“稻菜轮作”模式,建成稻菜粮经复合基地15万亩、晚熟芒果基地103万亩,成功申报攀西晚熟芒果省级产业集群。

  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8.7万亩,产量26.1万吨,芒果、蔬菜等主导产业综合产值分别达80亿元、60亿元;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8万元、2.29万元,均居全省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以关爱融“和”,实现民族团结一家亲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最重要的是落脚到为民办实事上来。

  秋季开学,家住东区万象城的麦托合提·依斯拉木一家十分开心,因为孩子的上学问题解决了。麦托合提·依斯拉木一家是新疆人,多年前便定居攀枝花。今年家里有两个待入学的孩子,他们找到东区民宗局,在部门的协调下,两个孩子顺利入学。

  麦托合提·依斯拉木爽朗地笑着说:“我最先认识的汉字就是‘攀枝花’。攀枝花是座包容热情的阳光城,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朋友。”

  作为一座极具包容性的移民城市,攀枝花全力推进各族学生互学共融,推行各民族康养就医互嵌、饮食互嵌和互嵌式发展就业路径,为各民族群众建设起了交往交流的美好家园。

  在持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基础的实践活动中,攀枝花市创新建立川滇毗邻六市(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协作机制、川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四川省基层统战工作川西片区联盟、13省(区、市)23市民族群众嵌入式发展计划跨区联盟,构建“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责任共担”的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持续巩固深化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创建成果。

  现在,各族群众在这里,留得下、融得进、过得好,44个民族121.8万各族群众互嵌杂居,全市超过2.8万个家庭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多民族的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成为常态,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金沙江畔常开长盛。(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越 李媛)

审核: 孙昕   责任编辑: 伍家秀